近年来,邹城市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聚焦建筑垃圾全链条管理,以“源头减量—过程管控—循环再生”为主线,前端嵌入生态建造理念、中端建立智慧治理模式、末端激活资源再生价值,形成闭环链条,推动建筑垃圾治理转型,实现环境与经济效益双赢。2024年,邹城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67%,智慧监管平台获评“中国人工智能赋能城市治理优秀案例”,全过程管理经验获山东省住建厅发文推广。
以源头减量为核心,深化机制创新,构建“政府主导、企业主责、社会参与”协同治理体系。以源头管控重塑建筑垃圾治理逻辑,通过权责共担牵引多元主体协同,以机制创新激发治理效能,推动减量目标从末端向源头转变。一是多维普法强共识,构建规范处置格局。通过上门宣传、利用市级融媒体平台等,加强对相关单位及人员宣传,重点宣传法律法规;编制《致施工单位的一封信》梳理理论知识助力规范施工。2024年,组织施工单位培训2次,发放宣传资料2000余份,营造良好氛围。二是科学设计筑根基,激活前端减量动能。树立“设计即控废”理念,以减少工程垃圾为目标论证设计方案。依据地形规划建设工程,优化竖向规划,提升住宅全装修交付比例;将建筑垃圾处置方案备案纳入审批流程,引导施工单位科学设计方案、制定减量措施。2024年,全市建筑垃圾产生量同比减少13.3%。三是工艺革新促循环,打造资源回用模式。编制专项规划,明确分类处置措施,综合利用、优化流程处理建筑垃圾。强化拆除阶段资源回收,提升建材回用比例;应用再生流态化回填技术,提高工程弃土利用率,减少工程渣土总量。
以运输监管为重点,强化数字赋能,建立“联合执法、动态溯源、群众随拍”全域管控机制。聚焦运输环节动态管控,形成规范化运输格局,确保建筑垃圾转运全程可溯可控,为城市环境治理注入精准监管动能。一是打好联合执法组合拳。依托工作专班实现信息共享与协同作战,抽调多部门精干力量集中办公,组建3支联合巡查队开展执法检查。实施“红黄绿”三色动态评级制度,自专项整治行动开展以来,派出联合巡查小组约800余人次,巡查点位2000余个,查处违规行为50余起。二是打造动态追踪平台。整合资源建成建筑垃圾智慧监管系统,通过BI可视化技术展示数据,利用AI算法识别违规行为,生成完整证据链,识别准确率达95%。开发移动端APP,提升案件处置效率60%。三是畅通群众监督渠道。发挥群众自治和监督作用,组织志愿服务队伍开展宣传活动,指导居民规范投放200余次。依托爱山东APP实现线上举报,开发“点靓邹城”小程序,市民随手拍上传照片,系统抓取定位信息派单,联合执法人员调查处置。
以资源化利用为目标,强化技术驱动,打通“分级处置、产业耦合、市场激活”低碳循环生态链。坚持产业链思维重构废弃物资源价值,以技术创新赋能全链,靠产业协同与市场机制驱动释放废弃物生态价值。一是统筹布局,完善收运网络。按“就近处置、区域平衡”原则,完善“暂存点-中转调配站-分拣中心”三级收运网络。小区设建筑垃圾暂存点,中转调配站负责集中堆放,建设全市分拣中心,年处理能力20万吨。二是创新引领,探索利用路径。推进美源再生资源项目落地,通过设备引进和技术升级,探索多种资源化利用途径。20余种再生建材已用于城市建设,节约天然石材超5万吨。三是优化环境,激活市场活力。畅通“临时存放—集中分拣—再生利用—产品销售”产业链。政府建优先采购目录,推动再生产品用于政府工程,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模式。目前,全市相关企业达2家,带动就业200余人,市场效应加速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