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洸河公园一期有一个大约40米长,20米宽的长方形广场。广场四周是整齐茂密的绿篱,中心是几棵枝繁叶茂的大树,这是专门为我们的空竹爱好者独辟的一片场地。空竹,古称胡敲、空钟、空筝,俗称嗡子、响铃、转铃、老牛、闷葫芦、天雷公公等。典型的空竹,一般分为单轴和双轴两种,轮和轮面为木制,轮圈为竹制,竹盆中空,有哨孔,旋转时可发出嗡嗡的响声。空竹中柱腰细,以便于缠线绳抖动旋转。抖空竹者双手各持两根二尺左右长短的小木棍(或小竹棍),其顶端皆系一根约五尺长的棉线绳,两手握住小木棍的两端,使线绳绕轴一圈或两圈,一手提一手送的抖动,加速旋转使之发出鸣叫声。
空竹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明代《帝京景物略》一书中就有空竹玩法和制作方法记述,明定陵亦有出土的文物为证,可见空竹在民间流行的历史至少在600年以上。到了清代有关记述渐渐增多起来,抖空竹遂成为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经历几百年的发展演变出许多花样,有“鹞子翻身”“飞燕入云”“响鸽铃”等,还有“攀十字架”“扔高”“张飞骗马”“猴爬杆”等。尤其是“扔高”,有的能将空竹抛向空中达数丈高,待其下落再以抖线承接,准确无误,堪称一绝。自清代后得到了继续发展,并在民间广为流传,同时也成为了杂技艺术中的重要表演形式。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抖空竹已成为一项体育健身运动。当双手握杆抖动空竹做各种动作技巧时,人的上肢的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下肢的胯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加之颈椎、腰椎都在同时运动,以带动身躯的前后、左右的移动、转动,两臂的舒张、收缩,脚步的跟随,经过反复的锻炼,从而能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提高四肢的协调能力,促进人脑的发育,提高灵敏性,还可以延缓衰老。2006年5月20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抖空竹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了继续传承与发展抖空竹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运动,洸河公园经各级领导的批准,在公园一期规划了一个广场,给广大抖空竹爱好者提供了一个舒适的锻炼环境。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使得空竹爱好者们乐在其中,每天听到空竹场地嗡嗡的响声,路人也情不自禁的驻足观赏,成为洸河公园一道亮丽的风景。我们衷心希望有更多的空竹爱好者加入到这里,让更多的人继承和发扬我们的文化遗产,让更多的人拥有健康的体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