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路市场,作为一种传统且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商业形态,在城市与乡村的经济活动中都扮演着独特的角色。它既是居民生活便利的供应源,又成为城市管理中复杂的治理对象。如何正确认识和管理马路市场,是城市管理中的一道必选的复杂应用题。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马路市场的存在及治理进行了一点思考。
马路市场往往分布在居民区周边,其售卖的商品种类繁多,涵盖了新鲜蔬果、日常杂货、小吃早点等。对于居民而言,这种近距离的购物模式节省了出行时间和成本,能够满足他们即时性、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尤其是对于一些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或忙碌的上班族来说,马路市场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相较于正规的商业店铺,马路市场的摊主无需承担高昂的租金、水电费等固定成本。这使得商品价格相对较低,具有一定的价格竞争力。而且,摊主们可以根据季节、天气以及居民的消费习惯灵活调整经营时间和商品种类,这种灵活性有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满足消费者的动态需求。
马路市场为许多小商贩提供了就业机会,这些商贩包括下岗工人、农民、城市低收入群体等。通过摆摊经营,他们能够获得一定的收入来源,缓解家庭经济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社会失业人口,对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一些马路市场的繁荣还带动了周边相关产业的发展,如物流配送、包装材料等,形成了一个小型的经济生态链。
马路市场通常占用城市道路或人行道进行经营活动,这直接导致了交通拥堵现象的加剧。尤其是在早晚高峰时段,人流、车流与摊位相互交织,不仅降低了道路的通行效率,还容易引发交通事故。此外,一些摊主为了扩大经营面积,将货物随意摆放,侵占了盲道等公共设施,给行人尤其是视障人士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和安全风险。
由于缺乏规范的管理和完善的卫生设施,马路市场往往成为城市环境卫生的 “重灾区”。大量的垃圾、污水随意丢弃在路边,散发着难闻的气味,滋生了各种病菌和害虫,严重影响了周边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整体形象。而且,一些食品摊位的卫生状况堪忧,食品加工过程不规范,缺乏必要的卫生防护措施,存在食品安全隐患,威胁着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马路市场的无序发展与城市的整体规划和管理秩序相违背。它破坏了城市的景观风貌,使得原本整洁、有序的街道变得杂乱无章。同时,马路市场的存在也给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了压力,如道路磨损加剧、排水系统堵塞等。此外,由于马路市场的经营活动缺乏有效的监管,容易出现偷税漏税、假冒伪劣商品泛滥等问题,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
政府相关部门应结合城市的发展规划和居民的分布情况,对马路市场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选择合适的区域设立临时或固定的便民市场,引导摊贩集中经营。在市场选址时,要充分考虑交通便利性、周边环境承载能力以及对居民生活的影响等因素,确保市场既能够满足居民的需求,又不会对城市的正常运行造成过大的干扰。
建立健全马路市场的管理制度,明确市场主办方、摊主以及相关管理部门的职责和义务。加强对摊主的资质审核,要求其办理相关的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等证件,规范经营行为。制定严格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对于违规经营、屡教不改的摊主,依法予以取缔。同时,加强对市场的日常监管,加大对环境卫生、食品安全、商品质量等方面的检查力度,维护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
为了改善马路市场的经营环境和卫生状况,应加大对配套设施建设的投入。在市场内设置统一的垃圾收集点、污水处理设施,配备足够的公共厕所,并定期进行清理和维护。完善市场的照明、通风等设施,为摊主和消费者提供一个舒适、安全的交易环境。此外,还可以合理规划停车位,引导消费者有序停车,缓解交通压力。
探索多元化的马路市场治理模式,充分发挥社区、社会组织以及摊主自治组织的作用。鼓励社区居民参与市场的监督和管理,及时反馈市场存在的问题。引导社会组织开展相关的公益活动,如食品安全宣传、环境卫生整治等,提高摊主和消费者的环保意识和法律意识。支持摊主成立自治组织,通过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促进市场的规范化运营。同时,政府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大数据、物联网等,对马路市场进行智能化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和精准度。
马路市场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积极意义,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在城市治理过程中,我们应充分认识到马路市场的复杂性,采取科学合理的治理对策,在满足居民生活需求的同时,实现城市的有序发展和环境的改善。只有这样,才能让马路市场在现代城市中焕发出新的活力,成为城市经济与社会生活中和谐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