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今天,住宅小区内的违法建设如同一把双刃剑,既折射出居民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又暴露出公共空间治理的复杂矛盾。如何破解“拆违难、管违乱”的困局?如何以法治为基石、以人文为纽带,在刚性与柔性的交织中开辟出一条治理新路径。笔者对此有一些粗浅的思考和建议。
一、源头防控。要深入推行“城管执法进小区”机制,将执法力量前置到社区网格,通过公示执法信息、设立包保责任人实现“源头管控”。充分探索“网格化分工+全流程监管+大数据溯源”模式,利用无人机航拍与智能平台追踪违建动态,形成“预防—发现—处置”闭环。这种从“末端执法”到“前端预防”的转变,正是法治思维在空间治理中的具象化。
二、快速处置。地方政府要赋予执法部门查封施工现场、限制房产交易的权限,实现“发现即冻结、违建即拆除”。探索机制与信用惩戒结合,对拒不整改的违建主体纳入失信名单,形成“一处违法、处处受限”的威慑力。把法治的刚性化作斩断违建利益链的手术刀。
三、协同治理。跨部门联动机制是小区内违法建设治理的破局关键。要积极构建“城管+消防+交警+社区”多方会商平台,对侵占消防通道等重大安全隐患实施分级分类处置;还可以通过“城管+不动产登记”信息互通,对违建房产限制交易登记,让违法成本远超收益。这些制度齿轮的精密咬合,是法治框架下系统治理的智慧,也是杜绝违法建设产生的多重保证。
四、公众参与。创新“业主联防”机制,发动党员干部签订《无违建承诺书》,发挥示范效应;建立违建举报奖励制度,激发居民“前哨”作用;开展“城管开放日”、“以案说法微课堂”等活动,将单向执法转化为双向对话,培育起市民的规则共同体意识。
五、分类施策。对于历史遗留违建,采取“拆除一批、处罚一批、教育一批”的分级处理策略;制定允许低风险违建临时存在,结合旧改逐步消化的过渡方案。这种“既有雷霆手段、又有菩萨心肠”的差异化处置,体现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小区违建治理的深层命题,实则是现代城市如何实现“秩序与活力”的共生。当执法者既能高举法律之剑斩断违法乱象,又能俯身倾听民意疏通社会情绪,城市治理便超越了简单的管控逻辑,升华为共建共治共享的文明图景。这种刚柔并济的治理哲学,不仅为违法建设治理提供了创新范式,更昭示着中国式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未来方向。
盛传奇